文章详情

黄金脚蛇(黄金什么蛇)

06-11     浏览量:69

求金环蛇,和银环蛇的资料~!~!~!

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雨伞柄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银环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是具前沟牙的毒蛇。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

扩展资料:

金环蛇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金环蛇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金环蛇夜晚活动。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金环蛇

百度百科——银环蛇

金环蛇是什么品种的蛇

金环蛇

金环蛇(Banded krait)别名金甲带、黄金甲等等。它们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但一般情况下金环蛇是不会攻击人类的,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详情介绍)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

金环环蛇也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湖南山区也有很多分布。

中文学名: 金环蛇

中文别名: 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英文名: Banded krait

二名法: Bungarus fasciat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虫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眼镜蛇科 Elapidae

属: 环蛇属 Bungarus

  种: 金环蛇 B. fasciatus

分布: 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金环蛇是几级保护动物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概述图参考资料:)

中文学名

金环蛇

拉丁学名

Bungarus fasciatus

别称

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

二名法

Banded krait

动物界

快速

导航

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栖息环境分布范围种群现状保护级别药性特征饲养管理

形态特征

金环蛇全长983—1,500mm,具有前沟牙。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0—28环,黑色环纹20—26+3—5。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头背黑褐色,枕及颈部有污黄色的“∧”形斑。

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金环蛇特征

金环蛇也叫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

金环蛇头小,稍大于颈部,略呈椭圆形。吻端圆形。尾部很短,末端钝圆。眼小,椭圆形。吻鳞宽大于高。 颊鳞块如。鼻鳞2片。上唇鳞7~8片,第3、4片入眼。 眼前鳞l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1片;后颞鳞2片;顶鳞显著,前额鳞塔形,鼻间鳞约为前额鳞的1/2。外鼻孔大,位于前后2鼻鳞之间。体鳞15行,光滑。背中线隆起成嵴状,其鳞片特大,呈六角形。 腹鳞200~234片,肛鳞单一,尾下鳞单行,23~38片。体表黑色,有24~33个大小不等的黄色环带,腹部较淡。栖于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夜间活动,捕食蜥蜴、鱼类及其他蛇类;具强烈的神经性毒。

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到180厘米。

金环蛇全长1.2米—1.8米,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到了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缓慢,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

繁殖

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信息

金环蛇是著名的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

临床表现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相关推荐